数字化赋能系统治理 破解水环境可持续治理难题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把水资源保护并利用好,既关系着人居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5周年之际,记者深入采访长江沿线的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等地,探访我国治水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数字化赋能系统治理
一滴水从取用到净化再到重回江河,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走进安徽六安水管家集控中心,一滴水的旅程跃然眼前。
【资料图】
水质净化厂的流量如何?排水调度是否通畅?管网运行有无故障?在六安水管家智慧调控系统监控室,巨幅屏幕上的数据不断刷新,全市1370千米供水管网、909千米污水管网、1505千米雨水管网、21座泵站、7座水质净化厂、4座自来水厂等信息尽收眼底,过去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44.8%,现在城区14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销号,水管家治水模式助力六安重回水清石见。
“长江经济带城镇治污治水的关键在于系统治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同主体在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环节‘单兵作战’,不仅治水成本高,效果也不明显。”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殿常告诉记者,水管家以系统治理的思路治水,构建了以管网为重点,集厂网河、供排涝、投建运于一体的水循环完整闭环管理系统,覆盖了取水前端、居民小区、市政管网、末端处理等环节。
据统计,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在长江沿岸城市已投运325座污水厂(站),污水处理能力达426吨/日,建设及投运管网1.8万公里,治理完成区域的雨污水溢流污染减少70%,32处重点黑臭水体变清流。
“系统治水是将地上地下、河里岸上的每一滴水都管到。但管到还远远不够,还要管好,这就要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模式,用数字技术为治理工作赋能。”王殿常进一步介绍,水管家智慧调控系统实现了对所在区域所有涉水场站的集中监视、远程控制与一体化调度。例如,到了雨季,水管家智慧调控系统会依据气象信息迅速生成降水模型并做出预案,避免城市内涝;每逢节假日城区用水量急增时,若自来水厂供应不及,系统则会下达调水指令,召集邻近的自来水厂前来“增援”,缓解供水压力。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蓬勃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从“治”到“智”的背后,折射出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智慧治水模式的基础在于精准的数据采集。这一过程就像体检,哪条地下管道需要修复,哪里需要疏通,新增管网如何设计等,每个流程都需要数字赋能,这对水务行业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谈及智慧治水模式的推进重点,长江大保护管网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营中心主任程昊表示,数据采集是智慧系统的基础与底座,只有做好数据采集和监测,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模型,并在此之上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推动整个系统智慧运转。
碧水保卫战纵深推进
水环境综合治理事关民生福祉。随着碧水保卫战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同比分别降低3.7%、5.5%。
“作为生态环保行业的组成部分,水环境治理良好发展势头带动了相关专业设备的需求和研发,为上下游产业注入了巨大生机。”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激表示,一方面,目前水环境治理各种设备都得以广泛应用,但在更高端的检测仪器、仪表与材料等领域,尚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另一方面,数字智能、绿色低碳正成为水环境治理发展的新动能。
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激活了环保产业更大发展空间,但如何保障充分的资金支撑始终是绕不开的问题。“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推动加快建立更为成熟的投资模式。”王殿常坦言,“只有可持续的投资模式才能有可持续的新增项目。”
各方正在积极破题。早在2015年,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污染者付费”原则;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有效利用价格杠杆加强和改善水污染防治。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保建设工作的实施主体,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探索建立涵盖污水收集、处理、污泥处置全过程的定价、动态调整和费用保障机制,构建以污染物收集量和削减量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计价付费体系,从而实现污水价格市场化、管网资产可经营、污染治理可持续。
“城市水环境,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安徽区域公司执行总经理黄荣敏表示,“要通过试点盘活价格机制,打通融资渠道,形成可复制并推广的模式,带动全行业把水环境可持续治理这件事做好。”
提高生态产品“含金量”
沿着长江一路向东,风绿江岸,水碧山青。
在重庆,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广阳岛经过生态修复,田园风景美不胜收;在江西省九江市,双溪湿地公园鸟飞鱼跃,地下却藏着一座1.2万平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的治理措施让生态性与经济性实现双赢;在浙江省松阳县,治水后的土地能级得到大大提升,初步形成了生态产品的生产、交易与流通路径。
2021年4月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从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措施。
从全球环保产业实践经验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王殿常表示,过去,很多人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环境治理之后能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希望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面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比如能源环保能否实现一体化发展,治理中的垃圾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等。”王殿常说。
相关探索正在行业内推进。江苏省宜兴市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打破传统污水厂仅净化水质的单一功能,变污水厂为资源厂,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翼飞介绍,该厂通过对水、肥、气的综合利用,将污泥连同秸秆、蓝藻、畜禽粪便等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经增压脱硫后用于发电,发电产生的余热则可用于高干厌氧供热及厂区冬季采暖,目前厂区总能源自给率已达60%以上。
“‘双碳’目标下,污水处理厂如何实现能源自给是绿色发展的关键议题。”张翼飞表示,除了减污,还要降碳,不仅还城市绿水,也让生态产品的“含金量”更足。
纪文慧